English

大学生士兵的追求

1999-06-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张家军 本报记者 梁捷 我有话说

深秋的高原,落叶萧萧,残阳如血。

一枚新型号导弹傲然耸立,直指苍穹。

一场大规模的核反击作战演习已到最后准备阶段,如箭在弦,一触即发。

突然,控制台上仪表指针出现摆动!专家们顿时紧张起来:千钧一发之际,丝毫的差错都可能引起严重后果。这时,一个战士主动请缨查找原因,凭着对导弹控制系统每一根“神经”的深刻理解,迅疾作出判断:误差是人为原因。经操作现场再次核实,果然是一名操作手操作时误碰了仪器外壳。

望着肩扛士兵军衔的他,专家们惊叹:“有这么过硬的专业技术,这个兵了不起!”

他叫徐海波,一个普通士兵,二等功臣。

1996年3月,毕业于安徽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徐海波入伍,被分配到水平连。由于成绩优秀,他刚从新兵导弹专业技术学习训练结束,即被连队选为导弹号手中难度最大、技术最复杂的控制操作号手。这一决定,如石击水,激起阵阵涟漪。

有的说:“控制操作号手过去一直由技术好的干部担任,现在却交给一个新兵,是不是有点过了?”

还有的老兵说得更直接:“这么重要的号手,就靠多喝几瓶墨水玩得转?”

这些议论不无道理,该号手是一个涉及高等数学、高能物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识图等20多个学科的复杂专业,是导弹发射前负责测试的“主控中心”。

言语不多的徐海波,带上排长送给他的两本厚厚的教材,用行动回答着人们的疑问。上万个符号的电路图,展开有10多米长,不要说记清楚,就是看看那些枯燥的符号都让人头痛。为了攻克这一堡垒,徐海波衣袋里装满了技术卡片,床头柜里塞满了专业书籍,晚上睡觉前戴上耳机收听难题录音,还戏称为“梦中记忆法”。不到两个月,10万字的实装操作规程和上千个操作动作,连同那上万个符号的电路图,他都烂熟于心,熟悉岗位操作时间整整缩短了3个月。

从此,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学习了《控制系统原理》、《综合测试设备》、《自动化测试》、《高能物理在导弹科技上的应用》、《机械工程学》、《脉冲数字电路》等20多本专业书籍,写下了8万多字的专业学习笔记,掌握了检测控制台的全部操作要领和仪器的基本工作要求,熟练地掌握了导弹技术控制专业中6个号位和技术阵地10多个号位的操作技能。

1997年10月,上级装技部派出技术权威人士,到该部队进行专业擂台赛。80多名参赛者,只有徐海波一人是普通一兵。比赛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在长达4个小时的导弹专业比赛中,共进行了专业抢答、默记电路、疑难故障排除和号位轮换操作等四项角逐,徐海波以3个单项第一和全能第一的佳绩,捧走了金牌。

海波写的一份请求在全营开设文化补习班的建议摆到了营领导案头。

经了解那次那位操作手误碰了仪器外壳后,是这位战士文化素质较低造成的,这使徐海波联想起两组数字。一组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士兵,80%达到了大学文化;一组是本营高中以上文化的战士占70%。徐海波感慨万千,现代高技术战争呼唤高学历士兵。加快部队现代化建设必须提高全体官兵的整体素质。他写道:“我要做一名科技播火者,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战友。”

自此,徐海波自荐担任了文化教员,两年时间,共帮助60多名战士提高了文化水平,20多名初中生通过了高中课程考试。

这只是徐海波“播火计划”的一部分。这位入伍时带来一些计算机软盘和一大堆科技书籍资料的大学生战士,比别人更清楚科技知识的重要,更懂得高科技、新技能在富国强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一直考虑如何把计算机知识传授给战友们。

驻地一所拥有20余台计算机教学设备的技校,听说部队有一名学计算机的大学生士兵,就找到部队,请求徐海波帮助讲课。授课过程中,徐海波萌发了借助技校计算机设备给战友们上计算机课的想法,技校和部队领导一拍即合。在学员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徐海波因人施教,不厌其烦地向战友们播撒着科技之火、希望之火。经过两年的努力,徐海波使连队70%的官兵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难能可贵的是,近两年老兵退伍前,徐海波都要为他们开办计算机强化培训班,许多退伍战士因有此一技之长而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在导弹专业训练场,在实装操作室,在发射架前,徐海波常缠着一些技术能手和专家问这问那,不停地请教;也不厌其烦地向战友们讲解传授。

在专业训练和实装操作中,他发现性格相同的战士一起进行专业训练和实装操作,专业技术掌握快、操作配合默契,很少失误。他将这一发现扩展到全营,并在专业训练辅导中,有意识地做到“性格组合”,又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确认了这一发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就向营领导写出了书面建议。

建议被采纳,奇迹出现了。无论从单个专业号手技能,还是到全营整体操作水平,都比往年有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操作失误创造了“零”的突破。消息传到旅机关,引起了旅领导高度重视,在经过有关部门认真考核,确认了这一组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后,在全旅推广。

从此,徐海波对科学练兵的探索更加积极自觉。在号手操作的实践中,他意识到,传统的一人一个号位的训练法难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他从兄弟部队专业号手“一专多能”训练经验中得到启发,想到要解决“战时减员”后仍能保持部队战斗力,每一个号位至少要培养两名以上精通本号位专业的号手。他把这一想法向领导汇报,不想与旅研究进行的训练改革课题不谋而合,随即,“一岗双培”的改革项目正式出台。这项旨在不改变部队现有编制,通过培养战斗员复合型素质来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实践,70%的战士已成为多能号手。

徐海波当兵3年多,向各级领导提交建议近百条;他参与编写的18个专业、30万字的某型导弹技术教程,受到专家首肯;兄弟部队的一批大学生干部奔波千里,登门向他请教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由他参与主攻的指挥系统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正全面展开。

在某旅官兵参加的战士转干公开评议大会上,他的述职报告,6次被掌声打断;无记名投票,他高居榜首。今年5月,他荣登第二炮兵“十大士兵标兵”榜首。

瞄准前沿、苦学苦练、科技强军、扬我国威,这就是一个普通大学生士兵的追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